bat365在线平台网站 -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

党群工作

学习园地

《学习文选》(第92期)
作者:时间:2017-06-01点击数量:

总第92

2014年第4

党政干部和党务工作者

党政干部和党务工作者

学习文选

本 期 要 目

2014年7月刊

主办: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cpc.people.com.cn/

人民网理论频道

theory.people.com.cn

主编:孙海峰

副主编:万世成

编辑:万鹏 朱书缘

联系人:万鹏

电话:010-65368362

传真:010-6536396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邮编:100733

声明:本刊所选编稿件均转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合作媒体,请勿擅自盗印、出版。

本刊为免费电子刊物,仅供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党务工作者,以及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参考。

欢迎读者为我们改进办刊提出意见建议!

邮箱:lilun@people.cn

■ 新闻综述…………………………………………………1

■ 本期聚焦:户籍制度改革………………………………4

•辜胜阻: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六大原则”

•王太元:“户籍改革不是为了刺激内需”

•吴学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应探索哪些方面?

•郑风田: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方向是淡化户籍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评论………6

•光明日报: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众日报: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南方日报:“大爱救心”激发社会价值观共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解读………8

•叶小文:人我关系光唱高调没有用,道德底线要守住

•辛鸣:清醒面对核心价值观的三重考验

•焦焕成:坚持知行合一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张国祚: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个关键环节

•江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问答………11

•1、为何“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

•2、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政治意义?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什么?

■编者往来 ……………………………………………… 10

■新闻综述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载入了中国宪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中国是当代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中国将坚定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坚定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支持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使再强大也永远不称霸。中国真诚希望其他国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大家携手把这条路走稳走好。

——中国将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中国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中国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坚持正确义利观,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中国重视各大国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同各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大家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正在推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重大合作倡议,中国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为亚洲和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愿意同各国尤其是周边邻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详细】

李克强: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先秦思想家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这与欧洲先哲“和谐产生正义与善”的思想不谋而合。回望人类发展的历程,虽然东西方文明源头不同,但我们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可贵。进入21世纪,世界更需要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我们不仅要在一国之内实现就业增加、平衡协调、公平正义的发展,还要推动国家和地区之间实现和平共处、共同增长的发展。包容发展应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国际上十分关注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中国有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是看一座山,从不同侧面会有不同印象。看问题角度不同,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英国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位的关注,就是对世界能不能实现包容发展的关注。中国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路,是世界最大的包容发展。

中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13亿中国人的生活不断改善,6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保障。中国的发展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的。13亿人坚定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现代化,这将是一条比较漫长的道路。虽然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只有6800美元,仍排在世界80位以后,在中国广大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才5000多美元,有些西部省份只有3000多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这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实现现代化就其实质而言,很重要的是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正是中国人民现在和未来努力的方向。【详细】

张德江:增强全民军事设施保护意识推动军事设施保护法贯彻实施

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军事设施保护法的决定。这次修改统筹兼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军事设施保护,对于保障军事设施安全和使用效能,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重要意义。有关方面要做好法律的宣传普及工作,增强全民军事设施保护意识,推动军事设施保护法贯彻实施。

会议通过的关于授权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的决定,是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的第二个授权进行改革试点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要依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决定,抓紧制定试点办法,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确保司法公正,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积累经验。

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下功夫把食品安全法修改好,进一步健全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使这部重要法律有效管用。在审议修改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详细】

俞正声: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黄埔精神 共同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

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是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今天我们传承弘扬黄埔精神,最主要的就是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

尽管当前两岸关系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前进征程上还会有各种艰难险阻,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历史趋势。我们将继续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巩固两岸双方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基础,全方位促进两岸交流合作,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在交流中受益,推动“两岸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希望海内外黄埔同学继承优良传统,为增进两岸互信、深化两岸交流、制止“台独”图谋多尽心力。

在新形势下,黄埔军校同学会要始终坚持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进一步发挥联系、服务黄埔同学的功能和作用,深化两岸黄埔同学及各界民众的交往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共襄和平发展局面,共享和平发展成果。【详细】

刘云山: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参加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层党组织将陆续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这是严格党内生活、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举措,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坚持从严从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无论是谈心谈话、对照检查、开展批评,还是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都要严格按照党内生活标准来展开,防止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要回应群众关切、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正风肃纪,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重要着力点,对基层党员干部不正之风和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专项治理,该批评教育的批评教育,该组织处理的组织处理,该依法查处的依法查处,尽快让群众看到变化。

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认真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依然如故,教育实践活动就会走过场、失信于民,一定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落实好已有整改部署的同时,对各类培训中心的腐败现象,要纳入深化整改的重要内容、制定具体整治措施;对“会所”中的歪风,要继续强化监督检查;对各方面反映的“裸官”问题,要认真摸清情况、抓紧整改到位。【详细】

王岐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

今年4月习近平主席与玛格丽特二世女王就加强中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共同开辟了两国关系新前景。国与国交往,要知己知彼,看现实、想未来,历史的思考是前提。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都有两面,继承和发扬的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中国有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传统文化中主流是勤俭节约的美德,但也有享乐奢靡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要从执政党自身抓起,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详细】

张高丽:中国正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中国支持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平衡的新型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愿与各国共同努力,推动现有信用评级体系的改进与完善,建立符合地区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与标准。中国正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政府信息共享,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与司法公信。中方愿结合国内信用体系建设,为国际及地区信用体系改革做出积极贡献。【详细】

■ 本期聚焦

编者按:6月6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出了总的政策要求: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对于此次深化改革的会议之后,各地政府将如何具体落实改革的实施?户籍改革的方向又将走向何处呢?相关阅读请点击>>> 投稿信箱:lilun@people.cn

辜胜阻: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六大原则”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户籍改革时强调,推进人的城镇化重要的环节在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涉及亿万农业转移人口的一项重大举措。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经济学家辜胜阻在接受采访,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户籍改革的讲话时认为,理解总书记讲话所体现的改革路径选择,需要把握实施改革路线图的六大原则。

辜胜阻指出,推进户籍改革首先我们应因城而异。有序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要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城镇发展有其合适的人口规模,人口的过度集中将给城市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导致“大城市病”,人口过度分散不利于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造成效率损失。农民工市民化需通过差别化落户政策,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实行不同的户籍变动标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并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详细】

王太元:“户籍改革不是为了刺激内需”

2013年12月,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曾表示,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点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实现亿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梦”的一项重大举措。

近期各地密集推出的户籍改革新政,无疑向新型城镇化迈出了坚实一步。王太元说,出台新政,要看其是否全面体现中央的深化改革战略,是否解决当地已进城人口、未进城人口、将要进城人口所面临的诸多难题与不公。而使新落户居民真正实现“市民化”,还需要政府完善制度、改善服务,提供诸多配套措施。

但王太元坦言,自己并不担心那些转为城镇户籍的人,因为“按惯例会享有相关权益与福利”。他关心的是“暂时不具备条件直接转变户籍,继续在城里生存奋斗的‘非市民’如何真正沐浴到居住证制度的阳光,以及今后进城的农民是否沐浴了制度公平、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的阳光”。【详细】

吴学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应探索哪些方面?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缺乏整体性制度安排。在户籍制度改革实践中,国家层面只是出台宏观性措施,放权让地方去探索,并适时规范地方改革行为,但迄今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操作细则,而且改革举措更多涉及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吸收劳动力较多的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相关改革较为滞后。目前,对农民工市民化、农民转市民、外地城镇身份人员落户服务地等问题尚未完全厘清,对转户后农民的土地处置也缺乏共识。其二,一些地方借户籍制度改革之机获取农民土地,使这项改革出现了“跑偏”现象。有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于依赖,时有赶农民上楼、过度将农民市民化的现象发生,但被转户者获得的公共服务并没有明显增加。其三,农民工市民化落户门槛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将2.6亿农民工中具有转户意愿者市民化。然而,从各地尤其是一线城市出台的落户条件看,其主要对象是投资者、人才精英、农民工中的出类拔萃者,一般农民工短期内很难达到落户条件要求。【详细】

郑风田: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方向是淡化户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认为,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方向是淡化户籍,就是把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公共品服务慢慢取消。“如果有一天,中小学教育、高考、社保、医疗等都与户籍制度脱钩了,户籍制度的改革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

另外的现实是,中小城镇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有限,放开的中小城市的城市户籍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前不久一个调查显示,我国75%以上外来打工者不愿放弃他们的农村户籍。

“原因很简单,他们想获得大都市、发达地区的户籍却得不到,而本地的城市户籍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农村户籍还能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土地是稀缺资源,未来增值潜力很大,那些早已进城的农民都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土地,他们觉得他们持有的农村户籍以后会越来越值钱。”郑风田分析说。【详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评论专栏

光明日报: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生活层面,大力倡行君子之风和君子之道。中华传统文化沉淀为人格模式的有不少,除儒家的君子人格外,还有道家的隐士人格、佛家的悲悯人格等等。对于君子人格的设计蓝图,历代中国人接受最广、吸收其他人格模式优点最多、在中华文化广袤沃土中扎根最深、与中华文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重叠面最大。君子人格所以能够在中华文化的历次整合中以“最大公约数”出类拔萃,成为我们伟大民族的理想人格,其奥秘就在于这种人格设计产生后,中华文化不同学派的诸多思想干柴都向这里搬迁、移动和集中,从而形成收纳百家、融汇百家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壮丽景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中国人心底都埋有一颗君子的种子,激活和倡行君子文化就是要让这颗种子在新时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因为面对市场经济浪潮席卷社会生活每个角落,导致一些人信仰缺失、价值迷失、道德失范等诸病连发的状况,我们尤其需要在当代开展“新君子文化运动”,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让君子文化这剂传统良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构筑我们精神家园的宏大工程中,发挥补气固本的独特作用。【详细】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很强,有着明显的层次性,需要在对大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层次性和针对性:让全部学生都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让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让一部分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把握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性,了解大学生对此学习的主动情况,决不能因为层次性的教育操作方式,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以致出现反感抵触情绪。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需要着力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受到教育、获得启迪,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想目标。【详细】

大众日报: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

任何一种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优秀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三个倡导”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中华传统美德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天下的理念有着内在的天然联系。我们的祖先历来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具体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为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这些传承千年的道德主张,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源脉,是中华民族道德情操和当代精神文化信仰的集中体现,具有超越时代、永不退色的恒久价值。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筑魂工程。建“魂”要建在根上,根深才能叶茂。践行“三个倡导”,就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这一“发达根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本源出发,从这些历经数千年历史淘洗的传统美德中去挖掘、去构建,立足于价值观的源头去践行价值理念,顺着价值观的精神脉络去宣扬价值准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身上的精神基因产生共鸣,与世代流淌的道德血脉产生共振,如此,价值观的培育才能事半功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详细】

南方日报:“大爱救心”激发社会价值观共识

再广泛的社会行动,如果缺少价值观层面的认知认同,也难以持之以恒;再鲜明的行为导向,如果缺少发自内心的自觉自律,也会变得遥不可及。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必须落实到每一人身上,公民个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主体和动力源泉。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中说,核心价值观其实也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更是公民个人的大德。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始终相信实践和行动的力量,强调在实践中磨炼,从实处着力。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行动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在细微处着力。大事是由小事构成的,难事是由易事构成的。善于做小事是成就大事业的前提,这是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规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同样是我们几乎在所有先进典型身上都能看到的共同闪光点。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人来说其实并不遥远,它就渗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点滴当中,每个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弘扬者。【详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家解读专栏

叶小文:人我关系光唱高调没有用,道德底线要守住

说起公私关系,无非8种情况:大公无私是圣人,公而忘私是贤人,先公后私是善人,公私兼顾是常人;私字当头是小人,假公济私是痞人,损公肥私是坏人,徇私枉法是罪人。我们要提升常人,提倡善人,学习贤人,向往圣人;也要教育小人,揭露痞人,改造坏人,惩治罪人。鉴于日常的、多数的是常人,要做的“常事”,就是修身律己,平实做人;要说的“常理”,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经过了个人利益的觉醒、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何把经济冲动与道德追求、把物质财富与精神高度结合起来,检验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搞市场经济,不是要搞市场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该社会关爱人人,人人感恩社会,每一社会成员都充分感受社会的温暖与和谐,反过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守望相助,蔚然成风。如此良性循环,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此中,生长着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人人皆富起来——人人为我,人人皆君子——我为人人,就可以“君子以厚德载市场经济”。【详细】

辛鸣:清醒面对核心价值观的三重考验

较之价值观混乱与价值观迷茫,价值观疲劳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的挑战。价值观混乱至少说明还相信价值观,只不过秉持的可能不是我们期望的价值观;价值观迷茫至少表明对价值观有期待,只是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价值观疲劳则不然,是一种对价值观的冷漠,对价值观没有感觉,既不信奉也不反对,充斥着“打酱油”心态。价值观好,跟我也没关系;价值观坏,对我也无所谓。一个社会价值观呈现出这种状态是极其危险的,什么都不信的时候正是什么都会信的时候,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行尸走肉,无头苍蝇,要么是暴民,要么是愚民,迷信、疯狂、骚乱,极易在这样的社会中产生。这些年来,社会中越低劣的骗子越低劣的谎言越能骗人成功,越荒唐的行为越不可理喻的举动越有市场,正是价值观疲劳的社会表现。

出现价值观疲劳的现象,不能一概怪社会、怪民众,这与我们前些年价值观的空洞说教有直接关系。我们一些价值观的灌输假大空,言不由衷、辞不达意,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怎能要求社会民众把你当回事。要想改变这种价值观疲劳的状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证明自己的意义所在、价值所在。【详细】

焦焕成:坚持知行合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既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深化研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既是一项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推动机关事务科学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详细】

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逐渐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细心观察新媒体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内化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掘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价值。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工作。目前,微博、微信已经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媒体代表。它们的开放性、互动性、参与性正在冲击大学生传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巨大的现实价值。【详细】

张国祚:做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个关键环节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相互较量、相互交流、相互交融。任何国家想要封闭自我、独善其身,都是无法做到的。只能顺势而为,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加以正确的引导,借鉴优长,扬弃劣短,批判敌意,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占领思潮引领的制高点。近年来,在国际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国内外自由化论者、疆独、藏独、法轮功有合流之势,他们否定我国的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形象、消解人们的理想信念、无视中国成就、夸大负面、鼓吹新自由主义的思潮,试图以所谓“普世价值”取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所谓“宪政”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各种蛊惑人心的手法制造理论混乱、历史认知混乱、事实真相混乱、价值判断混乱,并在网络上进行有组织的炒作和传播,妄图动摇人们的理想信念,动摇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动摇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尖锐复杂的局面,我们必须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以维护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安全。只要稳固基石、构建经纬、筑牢防线,中国文化软实力就会循序渐进、越做越强。【详细】

江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所以它是中国价值观区别于西方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乃至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标志。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也就是要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反过来说,要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就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要在理论上使其完善,并将它转化为社会成员的内心信念,转变为个人的价值观;“践行”就是要实践上加以实施,并使之转化为社会的原则、制度和文化,转化为社会的价值体系。显然,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培育起来了,被践行了,当代中国价值观也就构建起来了。因此,两者是内在一致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说法。

在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中,核心价值理念是最重要的,具有核心的地位,起着关键的作用。核心价值理念之所以在核心价值观中最重要,是因为就终极价值目标而言,很多社会是大致相同的,而在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价值原则方面,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则通常不相同,甚至存在着根本差异。因此,核心价值理念通常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如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这里所强调的,就是核心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详细】

■ 学习问答

1、为何“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

答:国家富强是促进社会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将富强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要素,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标准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为什么说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价值目标呢?简单地讲,对富强的追求是任何社会主体的基本需求和前进动力。自人类产生以来,摆脱物质匮乏,不断创造、积累物质财富就成为社会主体的生存所需和基本追求。社会个体如此,民族、国家也是如此。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正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国家富强是实现这一梦想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更多】

2、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政治意义?

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必然要求,对于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意识形态。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有效地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上奋发努力、共同进步。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长期历史过程中,坚持用正确的意识形态整合和组织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自觉投身历史运动的思想武器,这一直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与文化资源,特有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美国学者舒曼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说道:“共产党中国犹如一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她被糅合在一起,站立着,而把她糅合在一起的就是意识形态和组织。”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过去尚且如此,如今,当“这栋由不同的砖石砌成的大楼”崛起于世界之际,我们更没有任何理由放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糅合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具体说有五个方面:

一是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深刻影响来看。经济全球化不仅给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能否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果敢地参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和比较中摒弃陈旧的思维定势、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成为能否增强社会主义生机与活力的一个关键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历史性机遇,在进一步推进改革创新中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鲜活的时代内涵,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生命力。【更多】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就要理解好三个“关键词”:

一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价值体系性质的限定。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社会形态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立足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从人民这个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出发,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的目标为价值取向。

二是“核心”。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是多元多样的,而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在整个社会的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并引领和主导同一个社会的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使之沿着一定的正确方向发展。

三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单个的价值目标,而是由理论旗帜、理想信念、精神支柱和道德规范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价值观体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体系,就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统一性和整体性上下功夫。【更多】

■ 编读往来

这里,是我们与您沟通的桥梁,您的建议,《党政干部学习文选》愿意听,您的想法对《党政干部学习文选》很重要!

我们开辟“编读往来”这个栏目,旨在加强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目的只有一个:把文选办得更好,满足读者和网友的需求。她是我们与您沟通交流的使者。如果您对我们的文选有更好的建议,或者对某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您都可以点击留言处畅所欲言。对于您的问题我们会及时反馈。您的参与定会成为推动杂志更快更好发展的动力,我们期待着您的参与!>>>留言